第6章(2 / 2)

求女 赵熙之 3135 字 18小时前

她再次将视线移至那字条上,“勿私相授受,符箓亦不许”,前半句是宗亭一贯的蛮不讲理,后半句却引人琢磨。

为何特意强调不许赠符箓呢?李淳一略蹙眉,她回长安后,只送出过两张符箓,一张在承天门给了宋珍,另一张则贴在了中书外省的公房里。宗亭断不会纠结第二张符箓,难道他连她送过符箓给宋珍都知道吗?

李淳一思忖间耳朵忽动,她骤然抬眸看向门口,冷静地问道:“你还在门外吗?宋执事。”

宋珍的确没有走远,他送完信物,便一直在等李淳一的反应。

于是他应道:“小人在。”随即缓慢推开门,再次步入书房内。

不待李淳一询问,他已是上前一步,将先前在承天门收到的符箓主动退回了李淳一案上:“相公曾令小人在送完锦囊后等一等再走,倘若殿下在阅完锦囊后唤小人,便让小人将此前收到的符箓归还给殿下。”

他是宗亭的人,他连收到一张她给的符箓,都要报告给宗亭。

李淳一低头看着那符箓,只能得出这个结论。

明明是李乘风信任的男宠,却是宗亭的人。鬼骗鬼,假套假,真是好戏。

她沉默了一会儿,问:“宋执事是何时进的太女府?”、“五年前。”

五年前,宗亭那时甚至人在关陇,但却已经未雨绸缪。她虽也有眼线,但与宗亭比起来,只能算作皮毛。他埋棋子有深有浅,浅的用来迷惑人,深的却只有他主动告知才会浮出水面。而这颗埋了五年的棋子,他借着李乘风的手送到了她这里,并且堂而皇之告诉她:“别怕,这是我的人。”

他远在关外,却阴魂不散。

如此顺水推舟,李淳一绝不认为这是最后一次。按照宗亭的脾性,这样的事以后还会再有。她该是夸他布局周密,还是讲他可怕呢?

此人的成长已远远超出她的想象,令她难安。

她不想被女皇和李乘风控制,同样也不愿被一个男人控制,哪怕这个人对她而言,意义非凡。

她将那朵石桃花紧紧握在掌心里,桃花没有碎,疼的是她,流血的,也是她。

血缓慢往下滴落,乌鸦闻到血腥气忽低鸣了一声,将她唤醒。

她回过神,同宋珍道:“符箓与他物不同,送出便不好再收回,宋执事还是收下吧。”

宋珍本欲推拒,但最终还是将符箓重新收起来,并道:“谢殿下赏赐,若无他事,小人先行告退。时辰不早,殿下请早些休息,明早有大朝会,寅时需得出发。”他仍然贴心且周到,但这与之前的表现,落在李淳一眼中,已是不同。

月由亏转盈,是人间半月。

女皇的寿辰适逢十五满月,但庆贺盛会却在十四就拉开了帷幕。除礼部、太常寺、太府寺、鸿胪寺等衙署的官员还在忙碌外,多数官员都因此提前开始了休息,长安城解除宵禁三日,十四这夜,街鼓未响,坊门未闭,东西二市未歇,月亮将满,百姓们离开家涌上街头,提前开始了狂欢。

而李淳一,则关上房门手持蜡烛往地下走。

与外面耀眼的灯轮、飘香的美酒截然不同,刚刚开挖完成的暗道里潮湿晦暗、只有泥土的气息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 某中书侍郎v:嗯哼你翅膀是要硬了嘛?小心窝回来吓死你哦

…………

☆、【零九】千秋节

这一夜,长安城中几乎每个人都未眠。难得通宵的城市被人们的热情与欢愉灌醉,至晨间才带着朦胧醉眼,迎接冷冽的秋日晨光。

霜还未融开,朝臣外使就已在太极殿前汇集,几乎不是哈欠连天便是面带倦色强撑着,“昨日喝得太放肆了不好不好,头痛得很哪,不过那酒倒是十分妙,魏明府没去真是亏了。”、“哪能都像李郎中一般逍遥,昨日某在公房忙了整晚,天还没亮便赶过来,到现在还未合眼,实在困顿得很。”朝臣们悄声议论,待巡视仪容的殿中侍御史走近便又倏忽闭嘴。

承天门楼上鼓声骤响,“咚、咚、咚”缓慢有力,每一下都震彻宫城。太常寺奏鸣礼乐,迎接帝王的到来。久未露面的皇夫也于今日出现,身姿仍然挺拔。传闻他身体每况愈下,似大限将至,然今日露面看起来却并非那么回事。他与女皇并行,从二十岁到今日,已携手走过几十个年头,算得上彼此最亲密的亲人及同盟,顺理成章的,死后也要葬在一块。

人到垂暮,仍然并肩,执手同享一份荣耀与喜悦,是冠冕的维持。

秋日里凉凉的楼台在太阳不吝照耀下渐暖,高台上的衣袂环佩沐浴在阳光中,礼部仪官立于东侧,展开手中长卷,奏:“喜圣寿无疆之庆,天下咸贺……”

他语声清越又庄正,诸人屏息不言,连鼓皮都安安分分,不发出一点声响。然此时却有一只漆黑乌鸦凌空俯冲而来,落在李淳一面前。李淳一站在朝臣前列,此时一众人都悄悄朝她看去,因乌鸦乃不祥之鸟,在这样的场合到来,实在不是什么好事。

李淳一低头瞥了一眼,却又轻蹙起眉。因落在她面前的乌鸦,并非她养的那一只。

那乌鸦在她跟前盘桓了许久,最终扑翅飞起,往太极殿顶飞去。

它的出现像白纸洇了墨点一样令人不舒服,然这对李淳一来说,却是某个人到来的信号。

她站着不动,听仪官宣读诸方进献之礼。各国使节挨个露面,寿礼大小、列队排次都互有比较和说法,礼部与鸿胪寺、四方馆先前为此事简直愁得掉光了头发,到最后深思熟虑定下来,仍是得罪了好些使节。

使节们暗中瞪眼互相不服之际,仪官已是宣朝臣进万寿酒。众人齐齐伏地拜贺,太常寺礼乐再次奏响,高台上的白鹤展翅跃上青天,朝臣们待礼毕再抬头,高远天空里一缕云也没有,是久违的明净。

长安的天空哪,倘能一直这样干净就好了。

可这片天空,数百年来见证着权力的此消彼长,被铁蹄震得发颤过,也被战火熏得满面乌红过,为天门街上累累白骨纵情哭过,也为满城繁花飘香美酒温柔笑过。风雨有时,晦暗有时,如今它目睹一位垂暮帝王谢幕前的盛会,清朗平静,却透着几分难言的寂寥。

和它一样的是站在高台上的女皇,经年累月对抗病痛的身体,早学会了麻木的平静。身着盛装,面对来使朝臣,她面上是体面的愉悦,跟个人无关,只关乎帝国。这是她的时代,大权在她手中,但如今她越握越觉得吃力。

就在日头快移到当空之际,礼部安排的仪程终于走到尾声,底下朝臣均松一口气,恭送女皇及皇夫的离开。下了高台,背向日光,女皇走得很快,皇夫甚至赶不上她,她早年也是英姿飒爽巾帼英雄,眼下老了,却仍存了当年几分风姿,可面上一星半点的笑也没有。

承天门外的热闹寿宴即将开席,另一边却仍是空旷冷寂的宫城。不过朝臣外使现在并不关心墙内的世界,他们站了许久饥肠辘辘,只惦记光禄寺即将送来的美酒佳肴。

大鱼大肉,都不合李淳一胃口。她饮了一些酒,低头琢磨方才到来的那只乌鸦。那乌鸦属于她的老师贺兰钦,但他久居江左不出,在她离开吴地之前,也同她说不会来长安。那么老师的这只乌鸦为何到了呢?

她正思忖之际,却有外使前来打招呼。身为亲王,她有义务代天家招待外使及朝臣,一盏盏酒饮下肚,她也不觉得醉。喝多了的吐蕃使者渐渐放肆起来,想要拉着她的手与她对饮,然却被李乘风攥住。李乘风与身旁的四方馆小吏道:“这位来使都已醉了,还不送回去吗?”

四方馆小吏赶紧带着外使离开,李乘风却忽然十分用力地握住李淳一的手,轻描淡写地说:“他若真拉了你的手,姊姊就将他的手剁下来。”

她说得非常轻松,似乎剁手与拔一根头发没什么不同。

李淳一脸上瞬浮了些醉意,她说:“姊姊,我有些醉了。”